■彝族历史悠久,独特的条件造就深厚的彝学文化。
■雷波有史书记载的就有2000多年的历史。属尼能时代后僰候国,沿革马湖部(省级)、马湖路、府、知府(地级),治所在今宜宾市等地。
■马湖是西南夷地重地,夷汉交界的重要关口。彝族先民们改造自然,生存繁衍,马湖部、府、知府独特的彝汉结合部地理位置形成了特殊的人文特色。
上班是干部,业余搞研究
雷波两位副会长潜心研究彝学
文图\余忠涛
6月初,笔者获悉:为普及彝学文化而编写的《彝学启蒙》刊印。该书由苏杰兵编写,收集文章35篇。得到赠书,笔者采访了雷波县彝学会副会长苏杰兵和卢晓雄。
他们十年如一日利用业余时间从事彝学研究,著书立说提出独到的见解,作品发表在《团结报》、《民族经济报》、《贵州民族研究》、《民族》等报刊上,吸引了云贵川的同行来雷波交流学习,受到学术界肯定,得到各级民委支持。2010年9月经文化部推荐,苏杰兵获得“感动中国文化人物”荣誉称号。4月底,二人应邀参加了在贵州省大方县举办的“中国·国际彝族文化”论坛,论文受到好评。
研究三国文化
建兴三年,孔明南征。其亲率中路军进入雷波马湖部辖区,与孟获率领的乌蛮、羌军交战,陷入了游击战,请孟获和解,才顺利通过夷民区,为评定南中奠定了基础。当地民众为了纪念“夷汉所服”的民族英雄孟获,在马湖湖心岛上建了一座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彝族首领庙——孟获庙;把数十个地名改为与孔明南征相关的名字。这段历史,为雷波留下了丰富灿烂的彝族三国文化,很值得研究和发掘。
他们牺牲大量休息时间走访古稀老人。苏杰兵负责收集与孔明南征有关的传说、故事、历史等资料,作为四川省摄影家协会会员的卢晓雄则负责拍照。目前,倒马坎、懒砍坝、卸甲破等30多个与三国文化有关的地名传说、故事、历史等资料已经收集整理完成,将出版发行,其它研究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。
研究毕摩文化
关于毕摩文化的准确定位问题,争论比较大,难免存在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,甚至有少数人把毕摩文化混同封建迷信。二位专家为了研究毕摩文化的真谛,开展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。
他们走遍了彝族先民涉足的宜宾、泸州和大小凉山以及滇、黔、渝等地,寻找文物、典故,拍摄近千张照片,写出了上百万字的笔记,《毕摩文化真谛》(暂名)一书已快脱稿。该书稿包括毕摩文化所包容含涉的社会、等级、迁徙、族源、谱系、人物、历史、地理、政治、军事、事件、经济、文化、哲学、法理、伦理、礼教、医药、教育、语言、文字、文物、古籍、天文、历法、测算、婚姻、家庭、饮食、服饰、节庆、丧葬、祭祀、预测等内容,称得上毕摩文化的“百科全书”。
办好《雷波彝学》
雷波彝学会办了一份半年刊的内部交流学术刊物《雷波彝学》,每年发表研究成果上百篇,主要工作就靠他们利用休息时间去做。原雷波县总工会主席苏杰兵,已经退居二线,时间、精力比较充足;而卢晓雄目前还担负着雷波县民政局局长的担子,为了彝学几乎牺牲了全部休息时间。
为了办好刊物,他们到彝族先民建立政权的宜宾、叙永、昭通、贵州、凉山各县市等地探索,拍摄照片,写出《宜宾市屏山县中都镇发现古蜀人后裔建筑群》等数十篇文章。利用应邀出席国际、中国、各省召开的论坛会议,发放《雷波彝学》共300多册,为宣传凉山、宣传雷波出力。
党和政府的好参谋
“对彝族非物质文化要及时抢救!”他们以雷波彝学会的名义给县委、政府、人大、政协书面写《报告》,提出措施、方案,供领导决策参考,受到高度重视。县委、县政府决定每年财政预算8万元给县彝学会用于彝学研究,抢救彝族非物质文化。
今年,到5月底,他们已经向四大班子领导书面提出了《开发三国文化旅游线路》、《抢救黄琅、永盛安土司衙门文物》、《在建州60周年庆祝活动中开展凉山临时军政委员会图片展》、《用彝族文化符号促进旅游业发展》4个建议。
通讯:四川雷波县民政局 |